TO 大学生们:
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防骗意识,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诈骗套路层出不穷,稍有疏忽,就可能掉入陷阱,导致财产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
因此,提高警惕,学习防骗知识,成为了每位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本文将详细解析近期的新型诈骗案例,并结合诈骗心理学,提供实用的防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防范诈骗。
诈骗者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大学毕业生的学籍信息,随后冒充网贷平台客服拨打受害人电话,谎称需根据国家政策注销校园贷,避免信息泄露带来的麻烦。他们诱导受害人进行贷款操作,并将资金转入所谓的“认证对接账户”或“安全账户”,导致受害人遭受重大损失。
防范措施:大学生应妥善保管自己的学籍信息,避免将其泄露给不明身份的人员或机构。在接到类似电话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的身份。可以要求对方提供详细的证明文件或联系信息,并通过官方渠道进行验证。
诈骗者自称某电商、物流平台客服,声称需关闭受害人的借款、月付、白条等业务,否则影响征信。他们诱导受害人共享手机屏幕,并以保护账户资金安全或审查账户资金为由,骗取受害人转账。
防范措施:在接到自称是电商、物流客服的电话或信息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验证。可以拨打电商、物流平台的官方客服电话,或者通过官方网站的在线客服系统核实对方的身份。
骗子常假冒公检法机关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或邮件联系受害者,声称其涉及刑事案件或需要配合调查,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银行转账以“解冻”账户或“保释”。有时,骗子会伪造官方文件或使用伪基站,使信息看起来更真实。
防范措施:真实的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短信或邮件要求你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如果接到类似电话,务必保持冷静,挂断电话后通过正规渠道(如官方电话)核实情况,切勿轻信陌生来电。
骗子通过虚假的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以“高额返利”或“兼职赚钱”为诱饵,邀请受害者进行“刷单”操作。他们通常要求受害者先购买商品并完成订单,承诺完成任务后给予丰厚的返利或佣金。实际上,骗子会在受害者支付费用后消失,或通过虚假的交易记录欺骗受害者。
防范措施:刷单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真正的返利活动不会要求提前支付任何费用。遇到类似骗局时,最好避免参与,通过正规平台寻找兼职机会,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骗子通过社交媒体或虚假的票务平台,出售虚假的演唱会门票或“黄牛票”。他们通常会利用演唱会门票紧俏的情况,伪造门票或虚报票务信息,以低价或特价的名义吸引受害者购票。
防范措施:购买演唱会门票时,应通过官方售票平台或认证的票务代理购买,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如果发现票价远低于市场价或卖家要求提前支付大量费用,务必保持警惕,并验证卖家的信誉。
不法分子提前窃取受害人学校、姓名等信息,冒充教育、民政等官方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受害人可领取补助或救助金,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
防范措施:在接到自称是教育、民政等官方工作人员的电话或短信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轻信。对于突然冒出的补助或救助金信息,要特别警惕。官方机构通常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直接要求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可以通过拨打官方电话、访问官方网站或自行前往相关部门进行核实。
骗子在网络游戏中伪装成卖家,提供虚假的游戏账号、道具或充值服务。他们通过虚假的交易信息或优惠活动,诱使玩家进行支付,骗取钱财。
防范措施:在进行网络游戏相关交易时,应选择正规的游戏公司或授权平台,不要轻信陌生人或不明链接。如果遇到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的商品或服务,务必验证卖家的真实身份,防止上当受骗。
诈骗分子会深入研究大众心理,并且与时俱进更新诈骗手段,利用受害者贪念、恐惧、情感依赖、盲目信任、从众等心理进行诈骗。
01 贪念心理
许多诈骗套路都是通过设置诱饵,激发受害人的贪念,比如声称有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能够轻易获取高额度贷款等。
02 恐惧心理
诈骗分子通过制造危机感,让受害人产生恐惧心理,从而轻易服从他的要求,比如谎称受害人金融账户有问题、影响征信、有违法行为等。
03 情感依赖
诈骗分子常常通过编造悲惨经历或与受害者的共同遭遇,引发受害者共情,以打感情牌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再实施诈骗。
04 盲目信任
诈骗分子往往伪装成权威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一开始掌握主动权,让受害人产生盲目信任,从而放松警惕。
05 从众心理
诈骗分子常利用受害人的从众心理,通过社交平台营造群体参与的假象,如建立多人群、晒成交截图等,诱导受害人“跟风”转账。
亲爱的同学们:
诈骗手法不断更新
天上不会掉馅饼
网上处处是陷阱
只有自己做到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才能避免落入诈骗“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