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华院长在文学院第二届教学科研工作总结推进会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02 15:15:00

 

推进教学改革  加快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吴艳华

 

20135月第一届教学科研工作总结推进大会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一年多来,我院师资整体素质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师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考取博士3名,引进博士1名,引进硕士7名;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具有代表性的有:刘晓华老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被评为河北省首届青年拔尖人才,于海博老师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韩丽梅老师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邢彩霞老师在全省经典诗词朗诵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肖菊蘋、于海博两位老师被评为沧州市拔尖人才等等。在学生培养上取得较大成效,学生硕士研究生考取率占报考人数的37 %,专接本考取率20132014年分别占报考人数的70.9%74.7%,涌现出林国恒、齐钰、吕家瑞等优秀毕业生。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使我们站在了更高一级的教育平台上,去研究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去谋划新专业的申报工作,去提升现有专业的建设内涵,去推进文艺学等重点发展学科建设,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总之,承担着本科奠基大业的我们第一代文学院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走过了艰苦奋斗又使命光荣的一年半时间,其中有欢乐,有辛劳,有成绩,有教训。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凝聚人心,全力迎评,顺利通过学士学位专业授予权评估

过去的一年多正是迎接学士学位评估的关键年,学院班子团结一心,抓住重点,抱着全力迎评、务必通过的决心与信念,带领全院师生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倾情尽力投入迎评促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过弯路有过牢骚,但今天看来,这些正是我们本科专业奠基路途中不可避免的历程。成功与经验,挫折与教训都将成为我们今后做好专业建设的宝贵财富!

回顾总结迎评工作,突出的特点是:

(一)周密部署,迎评工作有序开展

自学校迎评工作正式启动后,我院迅速跟进,成立了“文学院评建办”,制定迎评方案与计划,理清评估重点,梳理材料要求,分配工作任务。

(二)领导班子做表率,团结力量聚人心

迎评中我院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已成习惯,通宵达旦也是常事,这种表率作用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使全体老师感动之余更加凝聚力量,并肩奋战。

(三)全体老师服从分配,无私奉献

学位评估过程实际是对我院教师队伍的思想境界、能力水平高低的一次整体性检验。通过学习评估文件精神,大家充分认识到了评建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由最初的茫然、畏难甚至逆反情绪,很快统一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正确思想下,营造出“迎评任务人人有份、成败与否人人有责”的浓郁氛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老师和感人事迹。

兼职秘书王金萍老师,大量的教务工作、评估工作使她吃饭睡觉早没了规律,顾不上家务和孩子,体力精力透支,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金萍老师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2014年还考取了博士,为文学院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静春、王洪志两位老师协助我撰写专业建设报告、教学科研规化、综述等重点材料。上万字的专业报告与浓缩汇报稿数易其稿,凝结了他们的责任与心血!

范铮老师重点负责专业报告PPT的制作,负责四年来学院会议记录的整理誊写和四年大事记的收集、撰写与编排等工作。令人感动的是当时她母亲正病重入院,她就把笔记本带进病房,趁母亲睡着时赶紧整理一些,晚上怕影响病人休息就在楼道里借着灯光继续工作,就这样她共完成十几万字的评估材料工作。

新老师马英新,一报到就积极投入到迎评中。她具体安排了首届毕业论文各项工作,又主动承担学生考研指导,不求报酬。

高雪莲和魏建华两位老师在“评建办”急需人手时主动请缨,他们将《学位评估支撑材料目录》随身携带,184种材料熟记于心,给专家留下了好印象。

王莹老师接到办公电话立刻放下2岁孩子来领任务;

辅导员张金峰、张琛、孙玉安更是随叫随到,大量学生工作资料的整理归档均由他们完成。

勇于承担,甘于奉献,戮力同心,力争上游,老师们就是以这种积极的精神与踏实的工作写下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每个人点点滴滴的贡献都记在我这个院长心里,都记在了文学院的功劳簿上,载入了文学院的史册!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推进教学改革,加快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为下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为2017年教育部的专业合格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以学校中期教学检查为契机,狠抓教学与管理

我们抓住学校每学期组织的中期教学检查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督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创新,规范与强化教学秩序与管理。

(一)完善人才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依照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组织全院重新讨论修订了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前提下,优化选修课程建设,确定了“专业方向”“语文教学方向”“写作实训方向”“社会应用方向”“地域文化方向”五个选修课程体系。

(二)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沿着“成果化”思路,组织全系十位中青年教师带领七十多名学生编写《精博辩学丛书》;

二是组织全系老师编写教改论文集《中文教法论道》初稿;

三是特色班成果显著。第二届作家班学生在《沧州日报》、《沧州师院院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作品十多篇;口才特训班成新亮点。成功举办了“我们微笑”、“廉政文化进校园诗文朗诵会”等主题诗文诵读会;与“齐越朗诵艺术节全国获奖选手赴沧志愿者服务团”同台交流的大型朗诵节目《声震环宇情驻人间》,一举赢得教育部语教司姚喜双司长及省市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为学校争了光。

四是将“精博辩学”引入了课程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式教学方式的新实践。

(三)推出质量监控新举措,内外结合出成效

为了规范教学秩序,2013年专门制定了《文学院每日常规教学督导》文件,成立文学院教学督导组,监控重点是师生日常教学行为与管理制度的落实,学校专发简报予以推广。2014年逐步深化,将这种外部监控关系推向了对教学内容、教改教研、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教学活动的内部监控上。这些举措,切实解决了一些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缺勤、上课玩手机等不良现象;规范了个别老师备课、讲课不充分、教案不规范、教学方法单调等失责问题。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建立了由实习课程、以赛代训、三大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以“三大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以第二课堂为补充,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对毕业论文工作高度重视,从严要求,尽管整个操作过程遇到很多问题,但我们做中学,学中做,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 

第一,成立机构,拟定文件,保证论文工作严肃规范

第二,重视“四抓”,把好“四关”,保证论文质量与评审公正

一抓选题,把好入门关。强调基础性与应用性、强调题目的“小”和“实”;要求一人一题。

二抓指导,把好训练关。强调严谨规范的过程化学术训练。

三抓答辩,把好质量关。严格遴选答辩成员资格;严格执行导师回避制度;特聘请专家担任答辩主席,全程指导答辩会;整个答辩环节由学校学位委员会专家全程监督;创新性地举行了学士学位论文答辩启动仪式。

四抓评审,把好成绩关。执行校内专家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评阅原则。随机抽取15%论文交师大文学院老师评阅,以此作参照检验我们自己对评阅标准是否把握准确。成绩评定严格按照指导教师、评阅专家、现场答辩三方按0.30.30.4的比例计算总分,确保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

第三,严肃教育,防止作假,确保论文真实原创

为防止论文抄袭作假,我们通过主题大会、论文写作指导课等形式进行引导;推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的做法;三次查重,重复率控制在25%左右。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和不良学风,确保了论文的真实原创性。

(五)加强教研室建设,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20139月拟定了《中文系教研活动月方案》,重新审定了《中文系教研室工作条例》、《教研室主任职责》、《优秀教研室评选办法》,逐步将学院教学管理目标、责任、权限移向教研室。一年多来,各教研室围绕学校学院中心工作,结合各学科特点与要求,广泛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学氛围。

(六)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青年教师“五个一工程”、 “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与学科水平;支持教师外出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三、攻坚克难,科研硕果显实力

实现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重大科研突破,刘晓华老师引领科研高端,促进教学提升,为我院争得了极大荣誉。

成功获批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韩丽梅和王洪志两位老师又添新成果;

省重点发展学科文艺学的建设稳步推进。学科组付红妹、王洪志、王建珍、尤培成、刘晓华等老师以丰富成果推进了文艺学向重点学科发展的速度。

一年多来,全院老师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3篇;出版专业著作及教材22部;

承担省级以上课题含基金课题共8项,市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1项。

获教学成果奖1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8项。

四、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一)师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在评估工作中我们经历了一些曲折,目前有的老师还留有“评估后遗症”,思想上有些畏难情绪,工作上有些拖拉现象等。现在学位评估已过,我们将面对教育部对600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这一现实,面对更加严格的2017年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我们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准目标努力工作。

(二)教学规范意识需强化

此次评估中,由于平时不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积累,导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补充与更正,陷入“造真”的被动之中。今后,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教学的规范去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推进科研,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推进教学科研与管理稳步持重地前进。

(三)        教学与考核方式方法的单一问题需改进

我们的教学与考核仍是传统的“学院派”方式,实践教学方式的拓展空间仍然很大,研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方式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学模式中来;学业考核形式大多还是作业+试卷。今后,我们要鼓励老师们进行新的教改体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继续办好“班中班”,为学生搭建更多平台,助推人才个性化成长;继续推广“精博辩学”这一教改成功经验,以新的方式方法,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特点,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修课“必选”问题亟待解决

各种原因导致选修课性质的变异,原本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成了必修课。今后,要在确保基础课教学前提下,按照学科方向建立起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设计好专业拓展课程;突出师范特点设计好教师技能课程。为此,要求老师们于2015年暑假开学后,将所承担课程全部备出,以丰富的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实现选修课的“真选”目标。

(五)产学研结合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我们实习基地比较单一,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较少,科研促教学成果还不十分明显。今后,我们要修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助推高端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争取更多横向课题、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课题,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中去,获取人才培养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我们要围绕教学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实用的课程和厚重明晰的学科为双翼,以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推进教学改革,加快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老师们,同学们:

过去一年多我们的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成绩只属于过去,20142015学年乃至未来三年,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重。我们要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所成就,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培养出更多“靠得住、有本事、用得上”的人才!

 

报告完毕,谢谢大家!

 

 

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