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路上·正青春(四)||文学院实习生张思彤的成长札记
发布时间:2025-10-30 08:52:43

怀揣着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我走进了这所中学,开始了为期数月的教育实习。原以为会按部就班地经历观摩、协助再到尝试授课的过程,没想到现实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的“礼物”——报到第一天,吴校长便信任地将语文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交到了我们手中。

“这一周的语文课和班主任日常工作就交给你们了。”吴校长的语气充满鼓励,眼神中满是信任。这番话却让我内心掀起了海啸——独自上课?负责班主任?这些在教科书中熟悉的名词,瞬间变得具体而沉重。

就在我忐忑不安时,李艳老师的话语如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迷雾:“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记住,学校不是你一个人的战场,你的背后还有我,还有整个学校。”她目光肯定地补充道,“把这次‘意外’当作一份礼物,它会让你以最快的速度,触摸到教育最真实的脉搏。”




我的第一课是教授郦道元的《三峡》。在大学课堂里,我们曾深入分析过这篇山水小品的艺术特色,但面对十四五岁的学生,那些学术性的赏析显得如此遥远。深夜的台灯下,我不再是埋头研究的学者,而是努力搭建知识与心灵桥梁的工匠。我搜集影像资料,试图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化作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反复推敲,如何让“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苍凉触动他们初萌的生命体验。



然而,再精心的预设也难敌课堂的动态生成。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面对五十多双清澈而探究的眼睛时,准备好的讲解仿佛卡在了喉咙里。课堂按部就班地进行,平稳得近乎沉闷。直到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时,他突然抬头发问:“老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中的‘趣味’,和我们觉得游戏好玩是一样的‘趣味’吗?”


这一问,如石入静水,激起了思维的涟漪。我意识到,这正是教学的宝贵契机。于是果断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全班共同思考:“郦道元感受到的‘趣味’,和我们今天说的‘好玩’一样吗?”课堂瞬间被激活了。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思想的碰撞中,我适时补充了古人“寄情山水”的审美传统,解读这种“趣味”是精神与壮丽山河碰撞后产生的深邃回响。从学生们闪亮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文字与生命之间透进的光亮。


班主任工作则让我体验到了教育的另一种维度。它要求我成为教室里最早点亮灯光的人,也在夜幕低垂时,静静守候最后的值日生打扫完毕。这些看似琐碎的时光——早自习时巡视的轻缓脚步声,课间操时关切的凝望身影,午休时温柔的轻声叮咛——恰恰编织成了教育最真实、最绵密的底色。



批改作业更像是一场场无声的对话。透过或工整或潦草的字迹,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伏案疾书的身影。有的答案精准却缺乏温度,有的虽词不达意却透着真诚。在批语的方寸之间斟酌,一个勾叉,一句评语,不仅是知识的校正,更是情感的连接与人格的影响。我逐渐明白,“教书育人”的精妙,正藏匿于这些讲台之外、不被聚光灯照射的细节之中。





这一周的“极限”实习,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全新的认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撞击与彼此滋养。教育的美,不只绽放在课堂上慷慨激昂的讲授瞬间,更浸润在黎明前的默默守候、黄昏后的温情陪伴、作业本上的字斟句酌,以及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提问所引发的共同思考中。这份突如其来的“礼物”,让我真正触摸到了教育跳动不息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