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第一”走向全面提升——沧州师院校报记者访文学院院长吴艳华
发布时间:2015-12-20 15:42:00

    编者:2015128,文学院“讲成绩、查不足、找定位、强业务”活动讨论会正在热烈进行。本次讨论的主题围绕陈书记提出的“教师两问”,老师们深入剖析了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各方面的经验得失,与会的学校科研处王建珍处长也即席宣布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在升本五年来全校教学科研成果统计中,文学院获得了六项第一!近日,本报记者赴文学院采访了文学院院长吴艳华教授,希望在与吴院长的对话中,去探寻文学院成果频出、快速发展背后的轨迹。

 一、大数据印证顶层设计理念

    记者:吴院长,我们从科研处刚刚结束的对全校升本五年来7个种类的科研成果统计中获知,文学院获得了6个第一,各项成果可谓占据了全校半壁江山,首先对您和文学院表示热烈祝贺!您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吗?

 吴院长:谢谢!此次统计中,文学院在国家级课题立项数量、省级课题立项数量、厅级课题立项数量、核心论文发表数量、专著教材出版数量以及省级教学科研获奖数量六个指标上,均获得全校排名第一,再次创造了我院历史新高。

 记者:真是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想知道,您对于这样的结果有没有感到意外?

 吴院长:实话说,我并不意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次统计的结果,正是在大数据的层面上,印证了我院升本之初所确立的“抓教改、促科研、上水平、育英才”发展理念的正确性。近年来,面对本科阶段教学科研带来的新的挑战,我院在教学与科研定位上瞄准高端,突出特色,致力于打造精进向上的文学院。在这样一个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我院教师以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坚守,汇集成系列的成果与突破。

 二、优秀师资愈加凸显大学特征

 记者: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院系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吴院长: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保障文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契合本科教学的要求,我院大力推行“博士化工程”,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与教学科研能力,目前已陆续输送四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之学校为我们引进的两名博士,目前我院博士在兄弟院系中是最多的。同时,我院非常注重教师外出访学、学术交流,助力他们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与水平。近年来,已有五名教师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科院、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名校及科研院所访学交流;我们还通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说讲教案比赛等专项活动,以及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实以老带新制度,帮助、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几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彰显了我院教师雄厚的实力。

记者: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文学院的优秀师资身上,我们看到了学校的未来希望,看到了大学的特征与气象越来越凸显了!我们期待着未来文学院能够涌现出一批大师、名师。

吴院长:谢谢,我们一齐努力!

三、教改实践激活了文学院的活力

记者:吴院长,科研和教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教改方面,文学院的一些成功做法已走在了全省同级院校前列,请谈一谈你们有什么样的举措吧。

吴院长:对于教改,我在去年文学院第二届教学科研总结推进大会上作的主题报告就是《加快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也就是说我院一直把教改当作专业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记者:那么有什么样的成功案例呢?

吴院长:我就介绍一下我们的“精博辩学”和“特色班”吧。

“精博辩学”是当年胡连利副院长提出的“五精工程”之一。其目的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引入大学课堂的新范式。这一范式既考验教师的知识深度与课堂把控能力,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必将惠及学生今后整个的学习生涯乃至于职业生涯。

记者:据说精博辩学不仅在我校毫无经验可借鉴,就是在全国高校也堪称首创是吗?

吴院长:是的,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2012年的我校首届教学活动月闭幕式上,我院学生成功进行了《贾宝玉是爱林妹妹还是宝姐姐?》《网络使人亲近还是疏远?》《穿越文学的是与非?》的辩学展演。刘校长观后以“辩中激智,学中长进”予以充分肯定。不仅如此,我们还秉持“成果化”思路,组织全院十位中青年教师带领七十多名学生编写《精博辩学丛书》,目前有老师已将这种模式实际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与课程考核之中。

记者:我们知道文学院的“班中班”教学已成为一项标志性教改成果,不仅成为学校的首批教改项目,也列入省教育厅的重点项目,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吴院长:教育的本质在于千方百计助推学生成功,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学校“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层培养、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方法指导下,集中优势师资,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特长,重点开展了以作家班、口才班为代表的“班中班”特色教学实践。作家班创立的“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三支教学队伍、三个课程模块、三个培养方向)及其成果广受关注,首届作家班85%以上学生公开发表作品,省级、国家级奖项屡有斩获,齐钰、李家丞、李艳南、刘诺、张正、沈栋梁等同学的作品频频发表,为我院争得了荣誉。

四、将“齐越教育研究中心”打造成我院乃至我校专业学科建设的新地标

记者:目前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文学院师资为主力正在加快筹建“齐越教育研究中心”,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可以吗?

吴院长: 按照我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打造专业集群的构想,未来要把文学院建成集文学、新闻传播学、书法学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专业集群,使之成为沧州崭新的人才培养基地。在传媒类专业申报过程中,争取到了教育部语言应用管理司领导的支持,决定筹建“齐越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第一位男播音员,齐越先生1958年随同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一批工作人员下放到沧县姜庄子劳动,与当地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留下了身后埋骨姜庄子的遗嘱。他“为人民发声,为百姓说话”的文艺思想也正是我国革命传统和党的文艺精神的最佳契合。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配合下,以我院为依托筹建“齐越教育研究中心”,力争在几年内建成全国新闻工作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基地等,从而铺设我院新闻传媒类专业布点,拓宽人才培养新领域新渠道,与地方社会接轨,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记者太好了,期待齐越教育研究中心早日结出累累硕果。

四、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记者:教改和科研的最终目的都会落实到对学生的培养,我们知道,文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吴院长:这里我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都是我们近几年的优秀毕业生。比如齐钰,她是我们作家班的优秀学员,曾经获得全国小小说大赛特别奖,现在河大读研,并经常有作品发表。齐虹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沈栋梁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等,继续学业深造;林国恒同学应聘到了广州花旗银行,郭兆文考上了沧州体育局公务员,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到,我们的毕业生经过校内几年的磨砺,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令人欣慰。在考研方面,成绩虽不及兄弟院系,但相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也是逐年上升的,就上线率而言,2014年占报考的37.3 %2015提升至53.2%;在专升本方面,学生考取率基本占据学校第一名位置,仅20142015年分别达报考的74.7%74.4%。各类报刊对文学院的报导也有很多。

记者:祝贺吴院长,祝贺文学院,期待今后学生考研、专接本和就业再有新突破。

五、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记者:吴院长,文学院的发展凝聚了您的心血和奉献,我听说老师们都叫您“女强人”“工作狂”,其实这里面有您太多不为人知的辛苦付出吧?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心得体会吧。

吴院长:文学院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扎实作风的团队,文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就我个人来讲,作为升本之后的第一任院长,当我接过了文学院的指挥棒,我感到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必须将文学院这个火把燃得更旺、照得更远,才不辜负领导和老师对我的信任与嘱托。毋庸讳言,升本之后,在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多方面面临更高的要求,与以前相比,任务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我校升本虽晚,但不能降低标准,必须要迎头赶上,而这一切需仰仗外力的扶持支撑,也要依赖于个人更多的牺牲和付出。在这个过程中,苦与累自然不必多说,最令人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学生们的成绩与进步,看到老师们的累累硕果,看到文学院的长足发展。这一切让我感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都是有所回报的。

记者: 您对文学院未来的发展还有什么样的设想?

吴院长:成绩只属于过去,“六个第一”的成绩是很显著,科研处提供的统计柱状图高高竖起的柱子上标着“文学院”的名字,但我们每一位老师包括我自己需要深深反思的是:这个柱上有“我”吗?这个柱上有几个“我”?我们20144月刚刚通过学位评估,2017年即将迎接本科合格评估,我们的专业学科建设也刚刚步入轨道,我们的专业师资数量还有待补充提高,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守自己的理念、坚定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特色,走一条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在省内同级院校中,努力建成富有特色、富有水平、富有希望的二级学院,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文学院!

记者:谢谢吴院长!

采访后记: 文学院在我校有着近60年的历史,作为传统学科,其位置举足轻重。秉承沧州师院特色兴校、学科领校的办学理念,文学院正以勃发的英姿展示着其方兴未艾的生命力、自强不息的奋斗力和厚积薄发的创造力。忆往昔,栉风沐雨,岁月峥嵘;看今朝,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展未来,竹节日进,前途似锦。文学院在吴艳华院长的带领下,将以“六个第一”为激励,大展鲲鹏之志,再攀事业高峰!

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