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陶诗文化底色 观五柳诗意呈现
2018年12月4日上午9时,由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曾智安教授主讲的“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诗意呈现”的学术讲座在冀春音乐厅举行,文学院副院长于海博主持本次讲座,我校组织部长王利敏、校报总编刘用良,文学院副院长王金萍、党总支副书记韩丽梅,我院部分教师及各年级学生代表到场参加。
曾教授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重要场合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讲话内容,意在向我们表明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已经具有了自身内化性和基因性的影响。
首先,曾教授以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为文本分析的主要依据,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进行比较,提出“要学会在对比出的诗作缝隙中探寻作者的本心意图”的研究新方法,抓住“交通”这个核心点,发散思维。并且同老子《道德经》、儒家经典《礼记》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细致地解读了桃花源的本质是:在道家思想的框架下回应了儒家思想的人伦追求。最终概括出陶渊明对“热爱现实人间、追求美好生活、建设人间天堂”的第一层人生底色的诗意呈现。
接着,曾教授又旁征博引了多篇陶渊明诗作,重点对大家普遍忽视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联做了深层次地剖析,道出了陶渊明的人世间牵挂,即群体化生活的幸福美好。使在场师生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陶渊明,理解了他“热爱社会和现实世界,共同分享有限人生”的第二层人生底色的诗意呈现。
最后,曾教授用《杂诗·人生无根蒂》升华了本次讲座主题,借“人生无根蒂”一句,进一步强调其“对人伦生活和现实社会的热爱”的根本底色。
讲座结束后,2017级语文教育专业王博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聆听感受:曾教授的讲座着实让人豁然开朗,让我们重新认知了曾经在学习陶渊明知识的过程中被忽略的那些信息,并且对陶渊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
青年教师孙玉安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就“陶渊明在儒道思想间的徘徊不定”主题向曾教请教,曾教授则从全新的学术角度阐释了陶渊明的这种儒道二参的状态,再次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曾教授的讲座体现了他丰厚的学识、新颖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展现了他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讲座不断引起在师生的共鸣与思考。感谢曾智安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学术大餐!
文字编辑:王颖
指导老师:孙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