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谋发展 锐意创新筑高地
——中文系迎评促建教学科研工作总结
(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2010年,我院成功迈入本科院校的行列,掀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的时期意味着新的机遇,更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责任。中文系作为第一批升本的系部,在院领导正确领导下,树正气,扬清风,确立了“抓教改、促科研、上水平、育英才”的办系宗旨,明确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教学与科研瞄准尖端,挖掘潜力、突出特色、构筑高地,致力于打造精进向上的中文系,致力于实现“千方百计让学生成功”的教育本质,大家齐心协力,为新师院的建设与发展履职尽责,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年来的艰苦耕耘、筚路蓝缕,记录着全系教师的付出与坚守、汇集成系列的成果与突破。为了更好地发扬成绩促进工作,打好“迎评促建”攻坚战,我们有必要对升本以来我系教学科研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一番回顾,以期找到今后工作的更高站位,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围绕迎评促建,确定“干大事,干成事,上台阶,出亮点,创荣誉”的班子工作思路
中文系是我校历史悠久的大系,办学规模始终居于全校之首。2010年面对学校刚刚升本千头万绪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尤其是围绕“迎评促建”所带来的高标准、快节奏的工作要求,系班子思路清晰,确定目标,全面规划,引领方向,带领全系教师围绕“教学教改创特色,科研突破上台阶”的核心目标,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条例,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良性运行,使中文系在本科建设的初始阶段,就走上了一条科学规范的管理之路,走上一条稳固基础建设、瞄准高端前沿、争创教研一流的发展之路。
升本伊始,为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我们首先按照学院统一部署开展“升本大讨论”,使大家从思想上统一上升到本科层面。不是虚升,不是空谈,而是有成果落实,发展要有新目标,工作要有新思路,办法要有新举措,成果要有新成效。全系老师积极参与这场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面对升本后对我们科研能力、层次、水平、数量、类别等多方面的要求,老师们深感任务重,责任大,标准高,要求严。大家制定计划,潜心研究,埋头学问,以期适应本科教育对师资高能力高水平的需要。
在本科教学科研的起步阶段,为了少走弯路,我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借船出海,借力成事,多方考察,拜佛取经,起步虽晚,但要迎头赶上。近三年,系领导带领相关老师多次赴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访问交流,与河北师大、河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传媒学院、唐山学院、廊坊学院等院校建立起友好联系,为本科建设铺就了良好的学缘环境。
我们还十分注重与社会各界、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一方面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另一方面也借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最近,我系又与渤海新区管委会联合创办了“沧州环渤海文化生态研究所”,首开我系高校与政府合作的先河。
为浓厚科研氛围带动科研水准,我们智慧引进,广交贤才,自觉地加强与省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我们还充分利用行之有年的“教授论坛”平台,积极邀请学界以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来我系开办讲座、举行座谈,使广大师生在高端对话中受益匪浅。
总之,在系班子领导下,全系老师团结一心,风清气正,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与科研之中,爱师院,爱中文,群策群力,走过了艰难的本科起步阶段。
二、教学为核心,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
教学是系部工作的核心,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多措并举,收到成效。
首先,师大帮扶计划让我们缩短了本科起步阶段的时间。
记忆犹新的是,在2010级首届本科学生入学后,上课教师都怀揣兴奋与紧张,大家虽教书多年,但本科教学却是第一次,对知识的深浅、课程框架驾驭、重点难点把握都缺乏经验。是师大文学院的帮扶让我们从困惑中走出。不能忘记唐健雄教授第一个来我系进行教学指导,他对“现代汉语”课及“语言学概论”课的示范教学、听课说课评课及相关指导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不能忘记郑振峰院长亲自率领由教学院长、各位教研室主任组成的帮扶团来对我们的本科教学、科研与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具体指导;不能忘记我们随时随地向阎福玲院长、姜文振副院长及那里老师们的请教,以及派老师前去进修等等,这一切,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扶助引领,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缩短了本科起步阶段的摸索时间,为步入正轨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带有方向性的基础,两院也因之建立了友好往来。
其次,老师们加强业务研修,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为了适应本科教学的深层要求,大家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实践边积累边总结。每个人都感到一种来自事业来自责任来自未来的压力,都自觉加强了业务研修,扩充能量。表现在备课上,表现在教案质量上,表现在互相听课评课上,表现在教研活动上,表现在平常谈话内容上,表现在课堂实践上,等等,渐渐地,大家都进入了状态,找到了感觉。我们除了上好专业必修课,又在向着选修课努力,力求建立起学科知识体系科学完整、内容丰富充实的选修课群,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再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保规范,促活力,增智慧,升质量。
教研活动中,六个教研室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做到学期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在教研活动中互鉴互促,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听课评课活动在我系已形成常态,我们大多数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学习交流机会,以此提高课堂效果;
说讲教案活动中,系里制定了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各教研室在室主任带领下,实质性地加以落实,使教案质量大为规范;
教学活动月中,我们切实落实“五精工程”,比如在“精美课堂”创建中,涌现出邢彩霞、魏建华、王欣艳、药丽霞、肖菊蘋、于海博、陈芳等优秀老师,他们展才亮技,各领风骚,由此带动全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魅力大一专业教育活动中,系主任第一课总揽全局,教研室主任专业展示为分支,使新生对大学内涵、对所学专业、对学习方法、及做人和做事有了宏观理解与具体知晓;
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工作中,我们举办了在校生学业成果展示专场,用“身边的榜样”引领新生的学业目标与方向;各教研室为学生开列了必读书目;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学业指导老师等;
在本学期开展的青年教师素质提高“五个一”系列活动中,我们精心策划,突出特色,逐项落实,力求成效。
总之,我们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抓住课堂内外,通过各种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教改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走在了全省高校前列
根据我院“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我系锐意教改,在教改中锻炼教师、在教改中培养学生、在教改中拉动科研,以“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自2010级首届本科班入学伊始,我系便启动了以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中文专业教法论道”课题,经过近3年的研究积累,目前正组织老师编写相关论文,使其成果化。
围绕本科教改研究的推进,我们近年来进行了几项重大的、富有成效的教改项目实践:
(一)成功创立“班中班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我们在“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层培养、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方法指导下,集中优势师资,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特长,组建特色班,其中成果最为显著的是作家班,作家班创立的“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三支教学队伍、三个课程模块、三个培养方向)及其成果成为全校的一个亮点,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去年学校首届科研活动月开幕仪式上,我系以作家班培养模式为核心的大会典型发言获得了省教育厅翟厅长的充分肯定。至今,在指导老师汪云霞、刘用良等努力下,第一届作家班已有85%以上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作品,并涌现出一批崭露头角的佼佼者:如齐钰同学的小小说《朱安泪》获2011年“新华杯”全国小小说大赛特别奖,近日其散文《曼珠沙华》又发表在国家级文学期刊《青年文学》上;2012年,李家丞、李艳男同学获“税缘杯”小小说大赛优秀奖;刘诺同学出版了长篇小说《琐碎青春》,《沧州日报》等报刊为作家班开专版,设专栏;2012年8月,10名作家班优秀学员受邀参加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联合组织的“百名作家下基层”活动,撰写了多篇优秀作品等待结集出版;作家班同学撰写的一组莫言作品评论文章已发表于我院学报2013年第1期;全国大型文学杂志《长城》等也已向作家班约稿;学校领导在多次讲话中都肯定作家班的成果;不少专业业余作家都以来作家班讲课为荣;邯郸学院文学院领导也于2012年专程来我系学习取经,已按我们的做法进行实践。商处长在全省高指委工作会议上介绍“作家班”模式,引起与会者极大关注;中国科技大学郭传杰教授来我系讲学时专门接见作家班同学,并亲笔提写“祝沧州师院作家班越办越好”的题辞;市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何香久来我系讲学时也曾感叹“作家班是目前全国高校仅存的硕果”。
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实践,作家班成果斐然,已经成为我系乃至我院一张闪亮的名片,第二届作家班于日前已正式开班,相信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中文系的这种特色培养实践还有已经开课的“口才特训班”,列入计划的还有“学生名师摇篮班”、“礼仪专训班”等,我们计划将这些特色项目逐渐建成“中文系专业实训超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取个人所需,从而创出一条特色鲜明、方法得当、成效显著的培养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二)成功实施了“精博辩学”工程,启发了师生的研究思辨意识
“精博辩学”工程的目的,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创课堂“参与式教学”新范式。在这个过程中,既考验了教师的知识深度与课堂把控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精博辩学”形式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在我校是首创,就是在全国高校也毫无经验可借鉴。我们部署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发动全系教师与学生,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发挥联想与创新,克服困难,反复研讨,不断实践,方案一次一次推倒,灵感也一点一点闪现。最终,我们战胜了挫折与气馁,在系领导主持下,赵静春、李艳、周燕、毛海涛四位老师精心指导,在全校成功举行了由刘院长、胡院长、牛院长、孙院长等领导出席,由各系主任、副主任和相关行政处室领导参加,向全校学生开放观看的首次精博辩学示范展演,为我校首届科研活动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刘校长观后以“辩中激智,学中长进”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化学、社科、数学等系领导在周报上都对此予以高度赞扬。
为了推广这一创新实践,在去年暑期我系承办的“全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时,我们又在参训教师中进行了精博辩学的实践活动,学校全程录像并作为特色培训内容上报省里,目前我系已有老师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常规教学与成绩考核中,效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其中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鲁迅辩学”情况即将集结成册。下一步我系将沿着教学科研“成果化”思路,将“精博辩学”这一“参与式”、“研究式”加以总结提炼,以《辩学丛书》形式结出成果,开启师生共同参与科研的新阶段。
(三)成功实施了文秘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实训计划,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
文秘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解放思路,大胆设计,在请示学校同意的前提下,打破教学常规,安排文秘专业学生在校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来检验我系教育、教学与管理成果。按照全系统筹,在教研室主任范铮主持下,制定了科学规范的实习方案,明确了指导教师,并在上岗前对学生进行了集中培训。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实践,学生们出色的表现赢得行政大楼各处室、各部门领导老师的一片赞誉,给我系争得了荣耀,也让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可以说,文秘专业的校内实习就是一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成功的“精巧实训”。在这次全面检验下,我系的教学与管理成果交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修订2012级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该项实践纳入常规教学计划之中。
四、科学研究跃上新台阶,实现多项历史性突破
科研实力是一个系部综合实力的最主要体现,科研水准也直接体现了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面对本科教学的新形势,我系多措并举,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量质齐升,跃上台阶。经过三年来的稳扎稳打苦心经营,目前我系科研规模逐年扩大,科研层次渐攀高端,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首先,科研层次、水平明显提升,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
科研需要厚积薄发,而科研成果的涌现也有待于机遇和勇气。近年来,随着我系科研氛围的日益浓厚、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老师们的科研信心和科研勇气也有了实质性提高,对于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国家级项目、基金项目、三类以上核心期刊、出版学术专著等,现在不但敢想、敢报(例如今年就有两位老师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而且也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全校重点突破。
例如,于海博老师的论文《抛球乐考》发表于国家二类核心期刊《文学遗产》上,这是中文系建系以来最重的成果,中科院张国星教授对此非常肯定;
汪云霞老师的长篇小说《欲望的碎片》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显示了一个专业老师扎实的业务功底,这在全省同级高校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文学创作成果。
在纵向科研项目上,吴艳华老师主持的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项目《沧州作为新兴沿海城市工业企业文化生态研究》,是我校也是全市第一项软科学基金项目;刘用良老师率先突破了我校社科基金项目的空白,汪云霞、范铮、于海博等老师紧随其后,在这类项目上又相继申报成功,使我系成为全校社科基金项目最多的系部。
在文科横向课题中,我系也位居前列。目前,我系共有两项文科横向课题,其中一项是付红妹老师主持与运河区政府合作的《沧州市主城区文化生态研究》,到帐资金5万元;一项是吴艳华老师主持与渤海新区管委会共同承担的《港口文化生态对沧州渤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影响》,到帐资金4万元。
这些突破性成果的出现带动了我系科研氛围的浓厚,全系呈现出强劲的科研发展势头,近三年来,我系教师共发表省级以上论文95篇,其中核心44篇;出版理论专著、文学作品及自编教材共10部;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及其他索引收录论文4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 19项,其中包括基金课题5项、横向课题2项。
下面,让我们通过图表(PPT展示)直观地了解一下近三年我系科研课题情况:
2012年底学校统计全校近三年科研课题数据显示情况:
数据显示:
省科技厅课题:全校共28项,我系占2项,其中一项是基金课题,这是全校唯一一项科技厅基金课题;
省社科基金课题:全校共10项,其中我系占4项,位列在全校各系第一;
省社科联课题:全校共42项,其中我系占7项,位列全校各系第一;
省教育厅课题:全校共51项,其中我系占5项,位列全校各系第二;
横向课题:全校共9项,共到帐资金26万元,其中,我系占2项,共到帐资金9万元,位列全校各系之首。
经过努力,我们实现了课题立项及论文发表层次的大飞跃,也标志着我系教师的科研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其次,科研团队基本形成,发展势头良好。
科研成果“点”的突破也带来了“面”的延伸。随着科研意识的提高,老师们的科研主动性越来越强,也根据各自的科研兴趣、科研重点自发形成了不同的科研团队。三年来,我系依托纪晓岚研究所、礼仪教育中心、沧州环渤海文化生态研究所三个教育科研机构,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科研团队,形成系列科研阵营,实现资源共享,研究互鉴,成果扩大。
五、推动教师快速成长,保障后续发展实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我系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师资队伍管理、考核与评价上,我们秉承“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准则,参照学校关于教师聘任、考核与评价体系,来改革、完善我系教师聘用、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估、科研成果检验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拟定了相应的监控、考核、评价细则,使师资队伍管理更加符合学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我们鼓励教师学位进修和访学,参加学术会议,扩大学缘,增长见识,鼓励大家早出成绩多出成绩。近三年,我系先后有10余位老师前往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师大等地访学、进修。
日前,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系又购买了2013年的四门网络课程:《文艺学》《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文科科研方法》,为老师们提高业务提供有利条件。
青年教师是中文系的希望与未来,我们通过举办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说讲教案比赛”等专项活动,以老带新,帮助、推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011年,我系青年教师于海博和王金萍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说讲教案比赛中,双双荣获文科组第一,显示出我系青年教师的整体实力。为迎合本科教学的要求,我系提出45岁以下教师“博士化”的倡导,目前已有两名教师参加了2013年博士考试,一名教师前往社科院进行访学,为中文系培养、储蓄强有力的后起力量、能够承担起中文系未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奠定了基础。
六、夯实教研室工作基础,学科建设结硕果
学科建设是形成学术品牌打造学术高地的重要一环,而教研室是系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学科建设最直接的单位。我们充分发挥教研室这一级组织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制定了《教研室工作条例》,整合了教研室布局,重新选聘了两名教研室主任,系部教学管理权限与任务逐渐下放至教研室。老师在教研室主任率领下,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学科教研团队,直接带来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重大成果。三年来,我系有三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大学语文。近日又有喜讯传来,经过多方努力,我系“文艺学”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这是我院历史上的突破,对全院迎接学位评估也是很有份量的成果。该学科将在主持人付红妹老师带领下,按照申报计划,率领该团队创新性地进行扎实有效的建设工作,拿出真实的成绩有份量的成果,将它真正建设成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为中文系建设与发展的远景蓝图添上光彩一笔!
今后,系里将加大对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督导力度,投入一定的资金扶持,通过重点建立“助推模式”和“任务管理模式”,帮助、督促大家人尽其才,形成合力,结出成果,做出贡献,争取实现最大程度的目标突破
七、科学规划谋发展,瞄准市场办专业
专业建设是立系之本,我们提出“本科保质量、专科升活力、谋划新专业、寻求大发展”的思路,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等传统专业保障发展优势,文秘专业展开升本论证,社工专业保持良性运转,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报考招生情况等进行“网络与新媒体”、“影视编导”等新专业的考察与论证,力争使我系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
总之,回顾升本以来的教学科研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奋斗过程中的充实和取得成绩之后的喜悦。展望未来的发展,我们深知更加艰巨的任务还摆在面前。比如,我们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虽不少,也有突破性成果,但总体水平还存在级别、层次偏低问题;学术研究较为普遍,但教学科研是我们的弱项,而这又是学位评估的重点,我们虽然在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成功的教改实践探索,但没有凝成成果,这是我们下一步急需做的工作,对此,我们采取措施,展开行动,目前正通过任务模式督促老师们进行这方面的成果产生,并在不久的将来结出成果。我系未来的远景就是设法帮助老师们人人都能有成就感,人人都能取得成功,包括我们的学生们。
2013年,是我院迎评促建的关键年,开学七周以来,学校围绕迎评促建,连续出台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我们紧跟院党委步伐,以“我们微笑”活动为契机,加强作风建设;以青年教师五个一工程为契机,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全员开展“爱师院、比贡献、创特色、出亮点”活动。
为了做好迎评工作,今后我系在教学科研上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着眼全省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方向,紧紧围绕我校“学位评估建设”这一工作重点,全面整合我系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在特色人才培养项目、教学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上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形成局面,凝成成果;
我们要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素养,以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快捷的作风,投入教育教学与科研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走在全省新建本科院校前列;
我们要着眼社会人才需求现状,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长效性的实习、实践的平台,确保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使毕业生能够有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工作岗位巩固率,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招生竞争力。
总之,我们要全心全意树正气,集中精力抓发展,敢作敢为筑高地,搭建更多支点,整合更多资源,创设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中文系教学科研真正在全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不辜负学校领导殷切希望与重托!
中文系
201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