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所谓知“味”,并非指食物的味,而是指知道、知世、知心。所以,吃货并不简单。
苏轼
先简单介绍下苏轼,他可是北宋第一大明星,善丹青、工书法、精诗文。除此,他还是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妥妥的全能才子。他的满腹经纶下还藏着一个有趣快乐的灵魂,即使坎坷不断,挫折连连,也照样吃好喝好。
元丰二年,42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可刚上任三个月便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后来被贬到了黄州,日子很苦,无权无钱,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没办法,苏轼只能揣着钱袋紧巴巴地过日子。
正巧当地的猪肉很便宜,既然赋闲没事做,那就研究猪肉的新做法,没想到他各种捣鼓加工后,竟发明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生活对他不温柔,他就自己对自己温柔,特别是在吃这件事上,绝对不能马虎。此外,他还将“东坡肉”的烧制过程写了下来,取名为《猪肉颂》。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孰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就是苏轼,他总有能力将“失意人生”变成“诗意人生”,纵然有一千种挫折,他也能有一千种对抗挫折的方式,将它们全都变成美味佳肴。
鲁迅
民国期间,佳人才子,济济如云。为了抢热搜,有人写尽风花雪月,有人针砭世道善恶,还有人风流成性,花边新闻从不间断......
而鲁迅不走寻常路,直接以“吃货达人”出道,成了民国第一好吃之人!
正如他响当当的美食宣言: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吃清炖火腿加柿霜糖加辣椒加螃蟹加茴香豆上了。鲁迅很爱吃辣椒,他能卖掉学校颁给他的金质奖章,用这钱跑去菜市场买了串红辣椒......
和胡适吃饭,鲁迅点菜,胡适满脸期待,等着大吃一顿。没想到半小时后,第一道菜上来,掀开盖子就是一层红红火火的辣椒干,他笑着起筷,由得胡适在旁被辣到涕泗横流。以前读文章看到鲁迅通宵苦读,嚼辣椒取暖的故事,当时深觉自愧不如。
如今才明白,鲁迅刻苦不假,但吃辣椒可能不为取暖而是真的想吃!
汪曾祺
汪曾祺虽是活跃于上世纪的作家,但很多读者对他都非常熟悉,尤其是他的“吃货”人设,屡被提及,深入人心。
他写起吃来,并不是要教人做菜,而是有一种魏晋人的气韵,平淡里蕴蓄着深情,连上街买个菜,也老有腔调。他是个知味的人,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散文,还编篡成集,从时蔬野菜、街巷小吃到地方名菜,全写了个遍。他笔下的高邮鸭蛋“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红油就吱--冒出来”,咸鸭蛋的红油仿佛就在读者嘴边。他的香椿拌豆腐“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令人一箸入口而三春不忘,他总能用三言两语将美食写活了,食物的香气仿佛跃然纸上。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他们似乎永远能够从泥泞的土地里采摘出最鲜艳的花朵来,也似乎永远能够从狭小的巷口中寻得最美味的一方美食。这种对平凡生活的挚爱之心恰恰是我们现在身上最缺乏的,我们总是向往着诗和远方,殊不知,最绵柔的诗意就在平凡烟火之中,最浪漫的远方就在一蔬一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