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微思考||虞大明《我的苦恼》习作教学案例启示与收获(一)
发布时间:2025-10-30 08:53:33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表达既生动鲜活又传递真挚情感”是一线教学的核心难题。虞大明老师《我的苦恼》习作课,以精巧设计和灵动策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同学们的观课感悟,精准捕捉课堂激活学生表达欲的关键路径,也为自身未来教学实践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小鱼打伞探究作文教学的

三重维度

2023级小学教育(语文)1班  郭金

听完虞大明老师的《我的苦恼》作文课,我深受触动。虞大明老师的教学属于情境作文教学。这堂课没有花哨的形式,却处处透着巧思,让我对小学作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结合课堂观察,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堂课的目标很明确:解决学生写作文没素材、写不生动的问题,同时培养他们多角度观察的能力,悄悄传递环保理念,最终让学生既能好好表达,又能独立思考。

课堂最打动人的是学生的参与状态。老师用各种提问带着学生们一步步往前走,不管是简单的问答还是开放性的讨论,都能看到学生们眼睛发亮的样子。特别是当有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时,老师总是认真倾听,这种态度让教室里充满了安全感,学生们也敢大胆说了。

整节课的设计特别巧妙。开头用“小鱼打伞”的图片引发好奇,先聊伞的作用,再猜想小鱼为什么要打伞。这个切入点既有趣又接地气,一下子就把写作和生活联系起来了。整堂课的结构也很清晰,大致分成三个板块:“身份重构”“细节对比”“故事化传播”。

先说“身份重构”。老师引导学生把普通的东西赋予新角色,比如把伞变成保护小鱼的工具,把破酒瓶说成伤害鱼类的武器。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好的文字不是堆砌词语,而是找到事物之间特别的联系。就像后来学生们想到“鱼戴头盔防破瓶”这个点子,既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又加了夸张的想象,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创意,这样的写法让文字立刻活了起来。

再看“细节对比”这部分。老师反复强调,空洞的结论不如具体的画面。与其说“河水很脏”,不如描述“河面漂着青苔”;与其说“鱼受伤了”,不如写“三文鱼被破瓶子砸中尾巴,最后没能活下来”。通过对比过去清澈的河流和现在长满青苔的模样,不仅让污染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还勾起了大家共同的记忆,情感共鸣自然就产生了。

最妙的是“教育与传播”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直接讲大道理,而是让学生们扮演“鱼乐报记者”,用新闻播报的方式讲环保;还有人想出“黑鱼听MP3”“鱼戴防毒面具”这些夸张的场景,用幽默的方式警示污染的危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既避免了说教的枯燥,又让道理深入人心。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不是具体的写作技巧,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眼光——原来万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关键是要用心观察,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种理念其实回归了写作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用自己的话表达真实感受。其本质是“把写作还给生活,把创意还给学生”,这才是作文教学该有的样子。


借“小鱼视角”探作文教学三问

2023级小学教育(语文)1班  柴鑫

虞大明老师这堂作文课属于情境作文训练。他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即黑板上独特的画作和设定的“小鱼视角”,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写作灵感。这堂课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教什么”:在学习“情境教学法”时,我们经常困惑于“如何把抽象主题转化为学生能感知的场景”。虞老师黑板上的画:雨伞下的小鱼与破损菜刀、废弃水瓶,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作文课,不用追求复杂的道具或技术,关键是找到“主题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比如教学生写“家乡的味道”,我可以提前让学生带奶奶做的酱菜、爷爷泡的茶,或者播放菜市场清晨的叫卖声,让学生在触摸、品尝、聆听中唤醒对家乡的记忆。这种“小而实”的情境,比空泛的引导更能帮学生打通“感受与表达”的通道。

“为何而教”:过去总认为,小学生作文只要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就够了。但虞老师把“小鱼的心情”升华为“保护水资源的呼吁”,让我明白作文教学不只是练笔,更是培养学生“用文字影响世界”的意识。这提醒我未来教学中要多问自己:这篇作文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比如教“校园一角”,不只是让学生描写花坛的样子,还可以引导他们观察“花坛里的垃圾”,思考“如何让更多同学爱护这里”,甚至鼓励他们写一封给全校同学的倡议信。这种设计,能让学生觉得“写作不是任务,而是有意义的表达”。

“怎么教”:在教学练习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写作技巧变成“术语背诵”,比如生硬地讲“你们要用比喻”“这里可以用对比”。虞老师“不教而教”的方式,给了我们避开这个误区的方法——把技巧藏在问题和实例里。以后教学生写“热闹的集市”,不用直接说“要写声音、动作、神态”,而是可以问:“你走过包子铺时,老板是怎么吆喝的?买东西的阿姨和摊主讨价还价时,脸上是什么表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自己悟到写作技巧,比死记硬背理论更有效。

虞老师的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作文教学不是“教学生写什么”,而是“帮学生找到想写的内容、知道为何而写、学会如何写好”。作为师范生,我们既要学习这种“以生为本”的理念,更要把这些具体方法记在心里,未来走上讲台时,才能真正帮学生告别“怕写作、写空洞”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