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的特色实践
发布时间:2014-03-01 21:07:00

另辟蹊径

文学院教学科研的特色实践 

各位领导:几次学院会议上已汇报过我系的特色,如纪晓岚研究、教授论坛等,今天不再重复。说两个题与大家分享,期待批评指正。

第一个题:“特色培养方法”的再思考与新实践

第二个题:中文系特色学科建设:礼仪教育 

第一个题:“特色培养方法”的再思考与新实践

从一条新闻说起:528的手机新闻早报是新华社的这样一条消息:

“高校招生,生源紧缺”——高考制度正经历一场新的考验。

最新调查显示,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上最高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2年累计下降100万,并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这种态势预计将延续至20172020前后,伴随人口出生率下降、出国、缀学数量的相对增加,中国高招正步入“生源紧缺”时代。

 

 

 

 

 

 

 

 

关于这面的思考与实践,几年来我们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理论而实践的过程。下面向领导、同行作简要汇报,期待批评改进。

 

 

(一)对“特色”基本认识的转变

几年来,我们对“特色教学”与“特色管理”一直做着探索性工作,但囿于思路、见识、学习、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局限,常常是“闭门造车”,天天讲的“特色”,其中有许多仍是基础性建设工作,如规范管理、以人为本、文化氛围等。

近一两年以来,由于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与要求,我们便把对“特色”的研究和实践当作教学与管理重点。在过去探索的基础上,我们从人才培养理念与方法研究入手,通过分析社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是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到了大众教育时代,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人才需求现状与20年前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及课程设置相互脱节导致学“难”以用,而应代之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特色”的新理念与新实践。我们多次通过教师例会、教研室活动讨论议定,不仅要做学术科研文章,还要围绕社会人才需求现状作教改的文章。各学科以教研室为单位,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积极地做着这方面的工作,期待着今后有成果出现。

(二)正式将“教改”作为专题提到学术层面和我系专业与学科建设规划中加以实践。

本学期把“教改”认真写进工作计划。具体设想是通过合理调整我系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通过适当缩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践环节等做法,突出中文系学生“说”与“写”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任课教师将此当作一个重要课题认真研究,并围绕这一“教改”思路,在课时安排上合理设计所承担课程的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比例,总结出经验予以推介。

4月上旬河北师大文学院郑振峰院长带队一行6位专家来我系帮扶,再次强调“教改”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教改”与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及其教育教学地位,并提出一些非常好的指导性意见,我们则正式将“教改”作为专题提到学术层面和我系专业与学科建设规划中加以实践。这是一个进步,老师们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开始兼顾向这方面做文章。如现代文学精品课组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改的理念与实践》、文论写作教研室《深化教改,教法探索讨论意见》、语言教研室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古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古典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实践》、《当下“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师范生的教师礼仪教育及其实践》等等文章基本作完。

(三)另辟蹊径,我系“特色培养方法指导研究”新实践

519胡院长来我系调研座谈,更为我系教改指出了具体可行的目标与突破口。胡院长高屋建瓴,打开我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子,更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思路,其目标是培养沧州师院的精英学生。这些让我们收获巨大,从而逐渐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创建目标。目前,我们结合我系实际,正在以教研室为单位讨论、议定可行性计划,再由系里汇总形成总体方案付诸实践。对此,胡院长在我的周报上批示:“行动就是成果,梦就在开始的地方!”就此方面,谈以下三点:(一个思路两种方法)

 1、“本科教学方法指导研究”的设想

首先,研究自己,找准定位。

我们起点专科,已有50余年历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已成定规和成熟,老师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有许多教训,各个学科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升本后对专科教学方法的认真总结、研究是我们的第一步。基于“方法”的“相通性”与“差异性”特点,我们将把专科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应用于本科教学,并根据本科特点予以借鉴和突破。

其次,研究他人,提升标准。

这是“本科教学方法指导研究”的批二步。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的国内外本科院校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结合我系本科专业教学实际加以借鉴利用。目前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发现,本科教学方式方法千姿百态、千人千面,因人而异,虽然许多高校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科研成果非常丰富,但“教学方法的指导研究”却未被引起足够重视,致使许多富有活力的教学实践得不到推广,其实我系在这方面也存在这种遗憾。我们将在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初步设想成立一个课题组,由系主任牵头组织精干教师由演绎到总括的研究,力争最终结出成果。时间、人员、策略、步骤、过程、内容等具体方案均在议定中。

再次,凝成经验,迎评促建。

我们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索出适合我系本科教学的独特方法与模式加以实践,为迎评促建、为本科教学高质量增添亮点与特点。

2、“分类指导”“分层培养”的方式方法

“分类指导”“分层培养”(或“分级教学”)都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化,在我们的本科教学中,我们将结合我系学生思想基础、知识与能力素质、和专业兴趣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此方法虽不是创新,重要的是老办法新利用、真利用。目前各教研室正组织老师们着手这方面的细节工作,该项工作需要老师们付出一定辛苦。我们的思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用的人,让每个学生始终相信自己是100分。

3、“班中班教育”作为第一项试验

我们将根据上述思路与设想,首先考虑进行“班中班”的教学试验。从2010级本科班中,在不完全打破102人两个班级编制的前提下,对学生按兴趣进行分班,一方面给学生打造上升的平台,学生也给自己贴了“标签”,他们将会自我激励,有了方向,如考研班、作家班(写作研修班)、师资班等,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有专业特长的老师担任各班“学导”。事实上,这项试验在我系的“语文教学法”这一学科中已连续进行了几年了,具体做法是在完成基础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将志愿当老师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单独辅导,在分数、试讲、训练、见习、考勤等方面都有所倾斜,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是非常有效的,这批学生在连续几年的特岗教师招聘和一些私立学校招聘中都占很大优势,顺利通过。例如09届毕业生陈丽考保定特岗教师全县第一,后录为望都县正式在编教师。王君、柳亚菲分别考上德州和霸州正式在编教师;据不完全统计,仅0910两届毕业生中就有罗亚晓、李天琼、王文洲、孙莹、丁俊兰、张晓蕾、王文龙、闫利丽等五六十人顺利考取东光、南皮、海兴、孟村、献县、邢台、涉县、巨鹿等地的特岗教师。除特岗外,他们当中如左玉让、赵锦龙、许腾月等许多人还顺利被南湖学校、颐和中学、华文中学、青县方正学校顺利录用。

下一步拟着手试验的另一个班是“写作研修班”(或叫作家班:名称待定),基本设想分为三个大方向:一是“文学写作方向”(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一般性文学写作)、二是影视剧写作方向、三是“公文写作方向”(普通公文、新闻报道、政论等)。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文系学生不会写作等于糖不甜”,中文培养无非两个字:一是“说”,二是“写”。实际上比起兄弟系部来,我系学生并未在这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他们的表达水平与写作水平并不特强于其他系的学生,这是需要加强的;但让所有学生都爱写、能写,也几乎是做不到的,“班中班”的试验,应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当然作家的培养不是几年内就能速成的,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在校三四年内能够有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有铅字发表,为毕业后当作家或从事其他工作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方面具体的方案正在拟定中。

 

 

 

 

我们早在2004年就把“礼仪”课作为“特设课”开设了,这在全国师范院校传统的中文课程设置中尚属较早较少的做法。到2007年,我们将此课进一步明确为“教师礼仪”,这样做是为了突出“礼仪”学科的“行业性”特征。明确地讲,我们最初的礼仪教学并没有与中小学礼仪教育或建立专业方向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作为培育学生道德文明素养和礼仪技能的一种尝试,希望通过开设礼仪课,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更好地融入环境、适应工作。二是出于就业的现实考虑。近些年来,不少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有明确的或潜隐的对礼仪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如形象好、气质佳、善沟通、懂礼仪等等。正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文明素养和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功利性目的这双重需要,成为我们开设礼仪课、进行礼仪教育教学的最初动因。

06年后,我们逐渐明确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即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从中融入德育、美育、健康心理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等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成为青少年德育的突破口。

之后更进一步思考:师范院校的礼仪教学如何实现与中小学的对接?如何发挥师范院校的自身优势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何通过礼仪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到2008年,我主持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礼仪师资专业化专职化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初步探讨了礼仪师资的培养问题,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如果开设“礼仪教育”这个专业,这套方案即可作为蓝本试行。课题鉴定委员会认为,该课题“在同类领域研究中有一定的领先性和前瞻性”。

到目前,我系在“礼仪教育”这门学科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开设“教师礼仪”课,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培训和社会培训,参编完成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立项出版的全国第一套中小学礼仪教材《中学生文明礼仪》一书,及其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师礼仪与师德修养》;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礼仪师资专业化专职化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正在研究中的《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的接轨研究》课题;发表礼仪类论文6篇,现在我们的研究工作走向了全国性礼仪教育论坛,商隶君、吴艳华先后5次在济南、北京的全国性礼仪会议上作专题报告。为了使该学科教学科研进入一个更加科学、规范的层面,我们从2008年就酝酿成立一个研究组织,在院领导支持下,201012月“中文系礼仪教育研究中心”终于揭牌,意味着我们的研究终于结出了一个实在的果子。

我们的设想是,第一,在继续完成礼仪教学科研的同时,继续创新礼仪教育形式,比如在61我系学生文化艺术节暨第四届女生节闭幕仪式上,又进行了“大学生文明礼仪展演”,这是礼仪教学的一种实际展示,效果非常好,计划将这种展演内容与规模与范围继续扩大,如可以到其他高校或社会上去展演,以此展示沧州师院大学生良好的风范与追求,美化我院的社会声誉;第二,根据教育部正在组织编写《中小学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这一大的背景下,把培养中小学礼仪教师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去做,以满足目前中小学礼仪教学科研的需求,解决其存在的浅层次低水平问题,力争从高校立场上对中小学礼仪教育和社会礼仪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起到积极的、指导性作用。第三,未来力争把这门课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第四,在此基础上,考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我系的专业建设上向这方面拓展。比如,可在文秘专业分出“礼仪文化”方向一支,使单科礼仪课程向专业化方向延伸。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中已有了“礼仪专业”的大纲和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同时,作为跨学科的“礼仪”,中文系的每位老师都能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向这方面渗透,事实上,它又为中文系的老师们进行科研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第五,再一个想法是,基于礼仪学科的社会应用性广泛这一特点与优势,我们将在寻求校企横向合作、互惠互利、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上有实质性进展。

 

 

 

 

 

 

第二个题:中文系特色学科:礼仪教育

 

 

 

 

 

 

看到这则消息,自然想到陈书记刘院长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的“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想,和学院几次召开的中层干部“特色管理经验”交流会,牛副院长也曾在会上转述省教育厅一位领导所言“新升本的院校几年内肯定会遇上发展的瓶颈,必须建立打造自己的特色学科”。近日胡院长到我系调研座谈,同样更为具体地帮我们指出“特色建设”的思路与具体办法。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特色”是学院生存发展的根本,是系部努力探索的方向,是迎评促建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