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6-01-12 00:00:00

为科学规划文学院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依据《沧州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文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师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20103月,学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首批六个升本重点专业之一,年度招生102人;2012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接本学生119人。至2015年底,本科在校生人数达到 445 人,已有本科毕业生 451人。专科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共有在校生751人。“十二五”期间,文学院在保持并发展上述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了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和书法学四个本科专业以及社会工作、传播与策划两个专科专业。其中,社会工作专业于2011年获批招生,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与策划于2015年获批,2016年招生。几个新专业的申报为下一个五年将文学院建成集文学、新闻传播学、书法学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学科专业结构初具规模的二级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五年来,共引进专任教师1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1名。我院首倡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十二五”期间4名教师考取博士,提高了我院的师资学历层次。目前,我院现有专兼职教师66人,其中教授 13人,副教授 20人,博士7人,硕士 46人,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学位结构较为合理。文学院依据《学校外聘返聘教师暂行规定》聘任了河北大学田建民教授、河北师范大学胡景敏教授、郭宝亮教授、阎福玲教授、李浩教授以及张家声、白燕升等行业知名人士为我院客座教授,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层次,形成了校内外结合、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学院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注重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团队的培养,有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2012年文艺学获批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文艺学现有三个学科方向:文艺批评方向、文化研究方向、古代文艺美学方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积极申报校级重点发展学科,“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优势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局面。

(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文学院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均达95%。学院重视学生继续深造,考研率逐年提高,2014年通过国家B类线学生占报考的37.3%2015年提升至53.2%。专科学生专接本成功率占报考学生的70%以上。学院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组建了作家班与口才班,教学成果显著。作家班85%以上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作品,齐钰获2011年“新华杯”全国小小说大赛特别奖;2012年刘诺长篇小说《一曲琐碎青春》出版;李家丞、李艳南获2012年“税缘杯”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口才班的学生多次参加“廉政文化进校园诗文朗诵活动”、“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暨中国管道装备展览会志愿解说”、与齐越朗诵节全国获奖选手同台朗诵、清明节去烈士陵园解说、河北省高校“中华颂”经典诵读等活动,广受好评,刘梦儿荣获省大学生“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三等奖。在其它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屡获佳绩,郭兆文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林国恒获河北省“挑战杯”创意大赛二等奖等。尤为值得骄傲的是,我院王思源同学的诚信做人事迹被广为传播,荣获沧州2016年度“十大好人”殊荣,成为我院学子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集中展示。

(五)科研成果不断获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院科研成果获得新突破。2013年,刘晓华博士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获准立项,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上历史性的突破;申报获批省级课题23项,其中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7 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31 篇,其中核心53篇;出版理论专著、文学作品及自编教材共24 部;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及其他索引收录论文2 篇;获省市级以上科研奖励 26 项。

(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文学院资料室专业藏书8千余册,专业报刊120余种,多媒体教室11个,口语训练室1个。摄录机1台、照相机22架,电脑、传真复印扫描一体机等办公设备齐全,经费足额,教学用房完备,办公与教学资源保障了教学与管理的正常运转。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的考研率有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成果数量有待提高;学生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等等。

——课程开设方面,由于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教师数量短缺,所以在选修课开课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创新性课程开发力度不够;同时,课程在主动适应沧州经济文化需要方面有待提高。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教师高职称、博士学历学位比例尚需提高;双师型教师缺乏;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实力有待提升,缺少省内有影响的教学名师与学术带头人。

——科研方面,科研项目尤其是教学科研项目的层次有待提高,没有形成集体优势与研究特色。

——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量较小,尤其是教师培养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在时间、人力、精力、资金、横向课题申请、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投入不足,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与成果较少。

——制度建设方面,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考核、激励、评价、培训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沧州师范学院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我院基于“注重素质教育,助力学生成功”的思考,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文学院的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为使我校成为一所多学科、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建设,显著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学科、课程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特色项目,创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有较高就业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的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语文教育、文秘、社会工作、传播与策划四个专科专业。到2015年底共有在校生1196 人。2016年积极申报“书法学”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新专业,2018年拟再申报 “戏剧与影视文学”新专业,力争到2020年达到在校本科生1500人。

2)师资队伍建设。2020年,全院教职工人数达80余人,生师比小于181。提高学历与职称层次,每年激励1-2名教师考取博士,增加优秀外聘专家比例,力争五年内博士学位教师与高职称教师比例提高到20%以上。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3)学科建设。进一步建设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文艺学”,力争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加强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建设,争取1-2项省重点发展学科立项建设,2-4门校重点学科立项建设。

4)教研室建设。现有语言与逻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与写作、语文课程教学法、大学语文与口语教研室,根据师资状况与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增设书法学教研室、传媒教研室等相关教研室;建立健全教研室工作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5)科学研究。助推高层次科研成果,争取国家课题12项,部级课题23项,省基金课题5项以上,厅局级课题10项以上,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10部以上,核心期刊论文30篇以上,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论文10篇左右。

6)教材建设。落实学院教材建设规划,使用已出版的 “马工程”教材,提高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重点推荐教材、精品教材选用比例(数值)。同时重视自编教材建设工作,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争取编写特色省级重点规划教材2部以上。

7)办学条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图书资料室建设,五年之内纸质图书达到 1.3万册,充分利用学校电子信息资源与校园网等网络教学资源;所有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建成传媒专业所需要的非线编教室2个、摄影室1个、录音棚5个、虚拟演播室1个、朗诵体验厅1个、电子平板教室1个。

8)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8个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再加以拓展,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15个实习实训基地。

9)力争取得1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立项建设。

10)建成齐越教育研究中心和齐越教育馆。在各级领导大力扶持下,将于201611月建成1500平米的齐越教育研究中心和齐越教育馆,拟聘请陈醇、关山、葛兰、方明、虹云、敬一丹、鞠萍、朱军、贾际、康辉、海霞、欧阳夏丹等著名播音艺术家、主持人为馆员和研究员,使之成为全国新闻从业人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培训基地、全国中小学教师汉语口语表达技能培训基地、京津冀语言文字传播教育培训基地。

四、主要任务

(一)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继续推进“博士化”工程,每年激励1-2名教师考取博士,增加优秀外聘专家比例,引进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兼职实践教学。通过外引内培,力争五年内博士学位教师与高职称教师比例提高到20%以上。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五年内培养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3名,校级教学名师23名,河北省学术带头人或后备人选12人。到2020年,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专门人才双向兼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二)学科建设

——以“文艺学”学科为重点,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批评方法,尤其是文化研究方法开展文学批评,将文学理论与大众文化、地域文化结合,彰显学科的实践性。五年内将文艺学重点发展学科建成省重点学科。

——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在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应着力地方文化研究,如纪晓岚研究、诗经研究、沧州籍作家研究等,突出学科建设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功能。

——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学术交流,争取主办省级学术会议,积极为教师参加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会议创造条件。

——力争高层次科研立项,形成高层次研究成果。培育2个以上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科研团队;形成高层次科研成果,争取国家课题12项,部级课题23项,省基金课题5项以上,厅局级课题10项以上,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10部以上,核心期刊论文30篇以上,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论文10篇左右。

(三)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师范性、地方性、复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思路。

2.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在保持并发展传统汉语言文学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致力于形成文学、新闻传播学、书法学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学科与专业集群,构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学、传媒、书法人才培养基地。

3.教学改革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大胆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性、研讨式、互动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启动翻转课堂、微课堂、任务驱动式、精博辩学等特色教改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交际、表达、思维能力。

4.课程建设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构建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设“创意写作”、“地域文化”等一批特色课,培养学生新异、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良好的课程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课程的常规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完善修改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

——编写完善试题库、参考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

——改革考核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素质。

——大力建设精品课,在2门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上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增加1-2门校级精品课。

——积极推进平台建设,建设好礼仪教育研究中心、诗经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大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5年内,搭建5-10个校企校地科研合作平台。

5.教研成果

提升课题层次,利用集体智慧,开展“本科教学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凝聚高层次、应用性、实效性、引领性的成果。争取省级、国家级课题立项,总结本科教学改革、“班中班”“精博辩学”等教学实践,争取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五年内力争获得12项部级教研课题,3项以上省级教研课题, 2项以上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思想,明确办学理念

明确思路,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通过开展升本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与对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保持一致。

(二)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到人

成立由学院领导班子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具体工作分工责任到人。成立由学院主要领导、教研室主任、教授组成的专业建设规划论证小组,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实施,负责专业建设的自查与自评工作,做到专业建设组织、任务、职责、措施“四落实”。定期研究专业建设工作的规划实施,各教研室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完成学院下达的各项建设任务。

(三)加强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学校相关文件制度规定,定期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制定完善《文学院教学管理规定》《文学院科研管理办法》《文学院学生管理规定》《文学院课程管理办法》《文学院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评选办法》《文学院优秀教师评选办法》等文件,强化常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

(四)科学预算,合理投入

根据学校对我院办公教学经费的划拨情况,本着统筹规划、讲究效益、突出重点的原则,作好科学预算,合理使用,避免盲目投入,杜绝浪费。

 

文学院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