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路上·正青春(五)||文学院实习生梁紫阳的成长札记
发布时间:2025-11-05 09:20:26


初到吴桥中学,我便接到一项沉甸甸的“双重任务”: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实习,还得直接“上岗”,担任分管班级的副班主任,心中既满是新鲜,又夹杂着一丝生怕辜负信任的紧张。语文教研室组长的一番话更让我既期待又忐忑:“因为分管班级的语文老师请了长假,你的安排是听课和上课同时进行。”

作为一个刚结束教资面试、几乎没有上台经验的实习生,突然被赋予正式讲课任务,我不禁心生惶恐。然而转念一想,这不过是一场“有生试讲”,便鼓起勇气回答:“您放心,我一定能完成教学任务!”



一、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



第一次参加集体备课时,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知识浮现脑海。我正处在“关注生存阶段”:学生会不会喜欢我的上课方式?我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吗?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在哪里?

这一连串的问号让我对三尺讲台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我意识到,自己尚未完全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转变为一整节课都需要持续输出知识的引导者。



二、初登讲台的窘境与温暖



尽管内心忐忑,该来的总会来。我的第一堂课是讲解《沁园春·长沙》。

我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接着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我努力控制语速,却因担心讲不完课程,说话时而重复,时而断断续续。当我讲完课文主旨抬头看钟时,竟然只过去了二十分钟!

我尴尬地对学生说:“不好意思,我也是第一次上讲台,大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没有的同学就安静上自习。”本以为会看到不满的神情,不料几个男生大胆地说:“老师,我们也是军训完第一次上语文课呀!”师生相视一笑,学生的宽容与理解让我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



三、老师指引,茅塞顿开



下课后,我向陈立明老师请教。她微笑着询问第一节课“战况”,我苦笑着承认效果不理想。陈老师拿出教案,亲切地说:“紫阳,上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每篇课文的讲解要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这样课堂才会有清晰的脉络!”

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回到工位,我重新整理教案,在每个教学环节标注注意事项、细节和大致时间安排,努力让下一节课能有节奏地完成。



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自此,每次备课我都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时间线,并在课堂上穿插问答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记得有一次讲解《归园田居》时,我不慎讲错了一个重点词,直到课后才发现。

如何纠正这个错误?我想借此机会告诉学生,教学不是老师的单向灌输,而是师生共同思考、一起成长的过程。下一节课,我故意在那个词的位置卡住,等待学生们发现错误。令人惊喜的是,全班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正确答案!



五、在历练中不断成长



经过一线教学的锻炼,现在的我在课堂上拓展知识逐渐变得游刃有余,越来越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再逃避难题。

我少了作为学生时对知识的敷衍,多了努力备好每一堂课的精益求精;少了好高骛远的幼稚,多了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事的专注。

当然,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还将面对诸多挑战:课堂与考试的隔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不对称、课堂管理的种种难题……但我相信,在前辈老师们不遗余力的指引下,在学生们纯真信赖的目光中,我一定能够一步步成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