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微思考||虞大明《我的苦恼》习作教学案例启示与收获(二)
发布时间:2025-11-06 09:25:48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表达既生动鲜活又传递真挚情感”是一线教学的核心难题。虞大明老师《我的苦恼》习作课,以精巧设计和灵动策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同学们的观课感悟,精准捕捉课堂激活学生表达欲的关键路径,也为自身未来教学实践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小鱼打伞”谈情境作文教

温度与深度

2023级小学教育(语文)1班 孟梓萱

虞大明老师讲解的《我的苦恼》属于情境作文教学。课堂上,老师以一幅极具冲突感的画面为核心:被垃圾侵占的小河里,破菜刀、破碗、破酒瓶在淤泥中堆积,一把残破的伞歪斜着,伞下藏着一条瑟瑟发抖的小鱼。通过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调动想象与情感进行创作,完全符合情境作文“依托特定场景、激发深度表达”的核心特质。

从这堂课中,我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写作技巧,更深化了对作文立意与思维的认知,主要有四点关键收获。

第一,用细节描写让文字“落地”。若仅笼统写“小河被污染了”,文章会显得空洞无力。老师引导我们聚焦画面中的具体元素:“锈得发黑的破菜刀、缺了半边的破碗、像锋利刀子似的破碎的酒瓶碎片”。这些细节能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污染场景,让文字有了画面感与冲击力。

第二,借小众视角挖掘写作新意。老师没有让我们以“旁观者”视角写污染,而是聚焦画面中的小鱼:它躲在伞下,是害怕被垃圾砸中,还是在躲避有毒的河水?它会不会想起曾经清澈的家园?以小鱼的视角展开,既让作文充满共情力,又让环保主题跳出“喊口号”的俗套,变得新颖又动人。

第三,练就“透过画面看画外”的思考力。老师并未停留在画面描述,而是引导我们追问:这些垃圾是谁丢的?长期污染会让小河变成“死水”吗?当我们把这些“画外思考”融入作文,文章就从“描述现象”升级为“反思问题”,立意更有深度。

第四,用“今昔对比”强化主题感染力。老师启发我们:不能只写小河现在的糟糕模样,还要联想它曾经的样子——“曾经的小河清澈见底,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岸边的柳树把影子映在水里,夏天还有孩子在河边捉蝌蚪”。通过“过去的清澈”与“现在的污浊”对比,既能突出污染的危害,更能唤醒读者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让作文的现实意义更鲜明。

虞大明老师的这堂情境作文课,不仅教会学生“怎么写”,更教会学生“怎么想”。它让学生明白,好的作文不仅要还原场景、刻画细节,更要通过对比与深度思考,让文字承载情感与责任,真正打动读者。






“鱼的苦恼”:作文教学

三重策略

2023级小学教育(语文)1班 裴思语

《我的苦恼》属于情境作文,是老师有意识通过漫画创设“鱼撑伞避垃圾”的核心情境,引导学生以鱼的视角代入,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强化情感体验,完成自述式写作。

同时,通过观看视频,我发现这堂课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要点。

第一点,漫画导入式的情境创设和启发。虞老师并非直接让学生写“烦恼”,而是先呈现包含“伞(学生理解为雨伞、遮阳伞)”“破菜刀、破酒瓶、破碗”“鱼”的漫画。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主题画面化,帮助学生抓住核心情境“鱼撑伞躲避垃圾”。这样可以降低写作门槛,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有素材可写。

第二点,以第一人称自述,视角创新有代入感。以“鱼的自述”为切入点,虞老师要求学生写成“我是一条鱼,我叫什么”,许多学生用了小名给鱼命名。这种自述方式不仅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亲历者,用第一人称拉近与主题的距离,而且学生也自然代入鱼的感受,自然流露出垃圾随时砸中自己的“苦恼”情绪,让文章情感更真实。

第三点,内容具有冲击力,明确“过去与现在作对比”与“所见所闻的惨案”的写作方法。虞老师先是举了一个家乡的河的例子。让现在的河和过去的河作对比,使学生通过二者的差别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力。之后虞老师又化身鱼乐报的记者“大明鱼”发布了一条新闻,讲述了同伴被垃圾砸中,经医院抢救变成植物鱼的事件。从对比过去自由嬉戏玩耍和现在垃圾遍布需撑伞的变化,到同伴被垃圾伤害的“惨案”,都让文章更有说服力,也让环保主题更具警示意义。

通过这堂课,在虞大明老师身上,我学到如何将一个抽象的命题变成具象场景,让学生以自述的方式抒发感情,并且通过今昔对比和所见所闻的案例,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这些都为我以后的习作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