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微思考||虞大明《我的苦恼》习作教学案例启示与收获(三)
发布时间:2025-11-13 08:51:51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表达既生动鲜活又传递真挚情感”是一线教学的核心难题。虞大明老师《我的苦恼》习作课,以精巧设计和灵动策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同学们的观课感悟,精准捕捉课堂激活学生表达欲的关键路径,也为自身未来教学实践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


   唤醒表达,挖掘深意

——观《我的苦恼》课堂

悟写作教学之道


2023级小学教育(语文)1班 韩昊哲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习作教学,让学生先“走进漫画情境”——观察画面细节、解读画面矛盾、体会画面情感,再基于这个情境展开思考与表达,最终将对情境的理解转化为文字。

一、正式授课前,拉近师生距离是关键。

给学生上写作课之前,首先要拉近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消除疏离感。例如虞大明老师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就为开场做了很好的示范。走上讲台后,他没有急于翻开教材,而是用亲切自然的语气做了自我介绍,并笑着对学生们说:“从今天起,大家不用叫我‘虞老师’,太生疏了,直接叫我‘大明老师’就好。”这句简单的话瞬间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的刻板印象。学生们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课堂上立刻响起了轻松的笑声和窃窃私语,原本略带紧张和拘谨的气氛一扫而空。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并引导学生管自己叫“大明老师”,课堂一下就“活”了起来。这种方式不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更是一种姿态的传递。它向学生释放了平等、尊重和友善的信号,让学生感到自己并非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当学生们放下了心理包袱,课堂的“活”就不仅仅是表面的热闹,更是思维的活跃和表达的开放,为后续教学做好了氛围铺垫。

二、学会分层提问+精准点评。

在作文教学中,需通过分层提问帮助学生找到切入点。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并非没有想法,而是不知道如何将抽象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写作内容,此时“分层提问”就像为学生搭建了一组“思维阶梯”,让他们能一步步从“无头绪”走到“有方向”。“想象自己是一条鱼”“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感受如何”等等,大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同时,老师的点评要做到有的放矢,点出学生的回答中具体是哪方面写的到位、细致。给予积极的正反馈和表扬,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回答是好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从而带动更多人主动思考、积极发言。

三、写于画内+看到画外相结合。

要善于教学生跳出眼前的画面内容的限制,教会学生将思维发散开,从而拓宽视野,能够“看到画外”的某些东西。在《我的苦恼》课堂上,虞大明老师没有直接抛出“漫画讲了什么”的问题,而是先引导学生“盘点”画内元素:“大家仔细看,漫画里能找到哪些东西?”一篇优秀的习作不仅要描写所见,更要“看到画外”。当“画内”场景清晰后,“看到画外”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元素背后的象征意义”,并串联成完整主题——在《我的苦恼》漫画中,便是从“小鱼的遭遇”延伸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提炼出“爱护自然”的核心思想。从内容中能够认识到某种现象、反映相关社会问题,或是从中提炼出值得学习的道理,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深度和内涵。

四、善用想象+细致描写相结合。

要教会学生善用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并非鼓励“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帮助他们基于生活体验或主题需求,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构建独特的表达视角。例如大明老师引导学生并不只是把自己想象成小鱼,还可以想象成破菜刀、雨伞等等。教给学生进行细致描写,增强文章感染力 ,写作时需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从“细致角度”刻画形象——通过精准的细节描写,让文字更生动、更有画面感。这种写法能有效提升文章的震撼力与冲击力,让读者更易产生共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五、教学节奏要以学生反馈为基点,灵活调整。

课堂并非按固定流程推进,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实时反应并灵活调整。在《我的苦恼》课堂中,虞大明老师在引导学生发言、讨论时,没有急于推进下一环节,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深度、参与热情调整提问节奏——当学生对“鱼的心情”讨论热烈时,便适当延长互动时间;当学生思路卡顿,便用更通俗的例子引导。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节奏把控,能让教学更贴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思考中。虞大明老师在《我的苦恼》课堂中的节奏调整,本质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场所,而是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考”的空间。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课堂参与者”——他们会认真观察漫画细节、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分享想法,而这些正是作文教学中“积累素材、打开思路”的关键。最终,不仅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的习作也能因“深度思考”而更有内容、更有温度。